【食材價格】疫下貨運船期延誤 業界料12月底整體食材加價5至8%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1/10/26 18:23

最後更新: 2021/10/26 23:44

分享:

分享:

市民購買冷藏凍肉。(陳靜儀攝)

全球疫情肆虐,航運延誤致供應鏈混亂。香港食品委員會主席吳永恩表示,船期失準加上貨櫃價格高企等因素,令食材成本上漲,雪藏雞翼等食品供應量明顯減少,預計將加價10至15%;至於食米因有合約約束,料售價不會大幅波動,惟全球供應鏈需留待疫情完結後,情形才得以改善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吳永恩今(26日)於港台《千禧年代》表示,受疫情影響,現時貨運船期延誤,以至未能掌握準確到達的時間:

以前航班好準,以往最多相差半日,現時遲一星期都曾有發生。

他補充,貨櫃運輸成本亦上升,由4月初3千美元一個貨櫃,加價至現時2萬美元,加上人民幣價格上升、供應鏈正受開工人手不足、碼頭起卸快慢等範疇亦是食材來貨價貴的元兇。

吳永恩又稱,貨運船期延誤等情況,令本港的巴西冷凍雞翼等食品供應明顯減少,明言成本上升會轉嫁消費者,料會加價10至15%。他補充,大米則沒有受到影響,他解釋本港大米大多由越南、泰國供應,雖然成本上升,但由於雙方有簽署合約,售價「不會有大上大落」,且本港有食米管制,設適當儲存期,預計對本港供應及價格情況影響不大。

他指出,現時全球供應鏈混亂,主因與疫情有關連,相信要留待疫情消失,食材供應及價格才可逐步回復正常。

業界料12月底整體食材加5至8%

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指,運輸成本不斷上漲加上部分食材產量減少,適逢年底消費旺季對食材需求進一步上升,故整體食材的價格將增加5至8%,預計短期內食材價格都不會回落。他指出,部分食肆可能會以其他更相宜的食材,取代價格上漲的食品,例如選用越南米代替泰國米,因前者價格平10至20%,或將兩種米相溝來烹調,以減低營運成本。

另外,敍福樓集團主席黃傑龍亦認同食肆為降低開支,改而轉用價格較低的食品,以其經營餐廳為例,因應美國牛肉來貨價攀升,集團繼而採購蘇格蘭、英格蘭、墨西哥等地的牛肉代替。為了更進一步令食肆的支出穩定,集團亦與供應商簽署長期合約,以及同一時間採購大量的食材。他補充,若菜式須以美國牛肉入饌,則無可避免地需要加價,但強調餐廳不會劃一加價。

食品零售商指美國牛3月至今來貨價加4成

食品零售商「自家扒房」負責人伍先生指,船期失準自年初已發生,最長曾延期一個月。來貨價格方面,美國急凍牛扒自3、4月起不斷上升,當中以「肉眼」加幅最大,由100元一磅加至現時的140元,升幅達四成;其次是「西冷」由80元增至110元一磅,惟以「西冷」為例,零售價由約150元只略加約10元,加幅約6.7%,以免將成本過多地轉以予消費者。他相信,美國內需大且疫情下生產量減少,成為來貨量減少的主因,為減輕成本商店已轉而引入更多阿根廷及澳洲產地的貨品。

更多健康台最新熱門影片:

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:https://bit.ly/3vw84v0

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,即看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記者:陳麗娜